石家庄调查公司跟大家一起分享新民法典婚姻冷静期对离婚有多大改变
王芹和张龙(化名)是一对90后小夫妻,结婚三年,因为一次吵架,他们打算离婚了。去上海市普陀区民政局提交离婚申请的那天,作为在场志愿者,也是心理咨询师的郑佳君一眼就看出了张龙的踟蹰。他始终木讷地盯着地板,手里攥着那张《离婚意愿情况调查表》,一个字也不肯填。
显然,他们的婚姻还没有走到尽头。郑佳君压低声音问:你们愿意聊聊吗?反正排队人挺多的。王芹、张龙、郑佳君,三个人就这样一前一后走进旁边一间小会议室,接下来的几十分钟里,这对年轻夫妻的命运发生了转折……
根据民政部发布的最新数据,一季度全国离婚登记人数仅为29.6万对,环比下降了72.15%。有人口专家分析,虽然造成下降的原因很多,但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离婚冷静期规定功不可没。
冷静30天,或许不能让你的婚姻“起死回生”,却堪称一段关系最后的,也是最宝贵的磨合窗口期。普陀区民政局聘请了一批像郑佳君这样的心理学专业志愿者作为婚姻家庭疏导师,目的就是用好这个窗口期,给每一段关系最后一次专业助攻。
我们采访了郑佳君本人,在过去的两个月时间里,她和她的同事共接触并帮助过240对申请离婚的夫妻。冷静期过后,其中46对放弃了离婚申请。
郑佳君说,“其实我们并没有在劝和。”那些看似被挽救的爱情,“只是因为它们本来就没有消失。”但人世间,又有多少爱情可以重来呢?
以下是郑佳君的自述:
(一)填完这张表,我看出他不是真的想离婚
离婚冷静期规定实施后,普陀区民政局制作了一张特殊的表,叫《离婚意愿情况调查表》。走进离婚登记大厅,第一件事就是要填这张表。可他们并不知道,这张表其实没有实质意义,而是填给我们这些婚姻家庭疏导师看的。
我们会观察男女双方填表时不同的表情、肢体语言、互动关系,从中判断他们的离婚是深思熟虑的,还是迫于无奈的,甚至只是因为昨天晚上吵架摔了个碗,一时冲动的。当他填完这张表,我大概会知道,他是不是真的想离这个婚。
表格中有一个题目叫离婚缘起。你们是第一次提离婚吗?还是多次提出了?每一次离婚的提出者是谁?中国人很含蓄,大都会填“双方”,似乎离婚这件事的责任,也是要双方一同来承担。
但偶尔会出现男方填“女方”,女方填“男方”的情况。我们希望看到这样的答案,这意味着,他们都认为离婚是对方的意愿,彼此间存在误解,我们可以出面做些工作。
“离婚原因”部分的填写,会出现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的表格设计了几十个选项,比如经济问题、子女教育、消费习惯、生活习惯、冷战、家暴等,可以多选。有些人几乎每一条都要选,越勾到后面速度越来越快,字迹越来越重,脸上还带着恨恨的表情。这不是坏事,他借着这个机会发泄出来了,等他勾完,才是进入到对这段婚姻真正的反思中。
“目前婚姻状态评估”部分,你可以从答案里彻底理解一个人对自己婚姻的态度。这部分的选项包括“曾经爱过”“结婚后爱就渐渐消失了”“孩子出生后爱渐渐消失”等,我们是希望他能够在答案里回想起自己婚姻的转折点发生在什么时候。只要他愿意填写,这段婚姻还有转圜的余地。也是对方在向我们传递一种信号,他们需要得到外部的帮助。如果他一个选项都不填,则说明这对夫妻已经在内心筑了一堵墙,不希望外界去破开它。我们也就不去打扰。
根据我们前期的统计,离婚夫妻有43.12%是因为消费方式、教育理念、为人处事等观念不合。25%的婚姻当事人愿意承认自己曾经爱过。有2.76%的人表示,只要对方能改变,还愿意继续生活。这就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那一部分。
(二)他哪里对你不好?能举出例子来,说明这段关系还有救
每天来普陀区民政局离婚的夫妻少说有十几对,愿意和我们深入聊聊的,约占其中的十分之一。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夫妻聊着聊着吵起来,甚至是打起来。也有一方在申诉,一方全程不说话的。
他们的申诉通常围绕对方不够好,对方做得不对。但哪里不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讲的清楚。能举出例子来,反而说明这段关系还有救。
我接触过一对高学历小夫妻。女方说男方打了他,还拿出了验伤证明。但从女方事无巨细的抱怨中,我能直观感受到两人还有爱意,所谓殴打也只是一个意外的推搡。那天我们聊了3个小时,到最后,男方从不愿开口,到把自己怎样从小镇里考学到了上海,压力怎样大,怎样和妻子报喜不报忧等等全都讲出来,讲到痛哭流涕时,女方反而沉默了。他们最终没有走离婚那一步,选择了撤销离婚申请。
但我们也见过一些夫妻,对彼此的评价只有形容词。他不负责任,他不上进,她不顾家怎样怎样,可就是举不出实例来。这反而说明这段婚姻关系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已经丧失了改变的信心,彼此在对方心中种下的刻板印象也很难被纠正过来。
相当比例的夫妻走到离婚一步的根本原因是不会沟通。他们总是通过埋怨来表达自己希望对方变好的本意,却被对方误以为是“不再爱了”。比如年轻妈妈抱怨丈夫从来不陪孩子做作业;家庭主妇抱怨老公从来不干活。为什么不能换一种方式沟通呢?一方长期不作为背后,一定是另一方在他作为时,没有及时给予肯定。我们会引导他们,怎样做一些正面的表达,帮助他在后面的30天冷静期里,重新对待这段关系。
但我们不会去劝和,一段婚姻到没到终点,只有当事人自己可以下判断。
(三)90后离婚要财产,80后离婚要孩子
我长期从事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遭遇婚姻方面的咨询和调解特别多。我发现每个时代的人离婚,都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60后一辈逐渐到了退休的年纪,提出离婚多数是因为夫妻双方的生活状态出现了变化。女方退休后闲不下来,还要照顾孙辈,参加社区活动,和老姐妹逛街,忙得不亦乐乎;而男方退休后,骤然失去社交,失去社会地位,双方的价值感存在巨大的落差,矛盾就来了,相互间的怀疑也来了。
70后离婚,有不少是为了孩子。前半辈子已经不睦,强忍到孩子考上大学。这一代人对于离婚,还是有一定的心理负担,认为它会给家庭,特别是后代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宁愿通过自己一定程度的牺牲,去降低这种伤害。所以出现家庭冷暴力的机会也比较大。我不和你离婚,但我也不和你说话。
8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父母在子女婚后,特别是育后生活中的深度介入,常常让这个核心家庭的矛盾和原生家庭矛盾纠缠在一起。男方觉得老丈人管太多,女方觉得丈夫太妈宝,婆婆太强势,比比皆是。
但80后一代对待孩子的态度,却更倾向于上一代人的观念,孩子通常是他们争夺的焦点。这和90后有明显的差别。90后是非常现实的一代,离婚时对于孩子归属的安排反倒没什么纠结,甚至会因为哪一方的父母可以带孩子,就让孩子归属哪一方。他们如果说对离婚有争议,多数是围绕财产和债务分割。
而且90后一代内部的分化也非常大。90年初出生的小夫妻,处事风格更接近80后,离婚前对诸多问题思考得比较清楚,也会充分吸取父母和身边人的建议;而90年代后期出生的小伙伴们,结婚、离婚的选择,往往只考虑自己的感受,导致离婚的原因也五花八门。比如结婚前觉得对方挂断自己电话很酷,很有个性,就在一起了,结婚后认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就要求分手。我曾经见过一对95后的小夫妻,填表时两人还互相看不顺眼,怒气冲冲,不知道等待排队叫号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两人忽然就拉上手了。临走时,男方把表格往我桌上重重一拍,大吼一句,“我们不离了!”
(四)晚年再婚夫妻,离婚并不自由
几年前,离婚的主体还是四五十岁的中年夫妻。这两年,离婚却向低龄和高龄两方发展。仅从今年普陀区民政局统计的数据看,前来申请离婚的婚姻当事人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到21%,30岁以下青年人也超过12%。
这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社会越来越发达,从物质条件角度考虑,没有感情的双方不必要依靠对方抱团生活;另一方面是现代文明的进步,大家对离婚的接受程度越来越高。我有时会在一些中小学做心理科普讲座,发现班上单亲家庭的孩子占到近一半,是毫不稀奇的事情。
但高龄老人的离婚里,还藏着一些令人唏嘘的无奈。
高龄老人的离婚原因中,财产安排占绝对的主导。曾经一对90多岁的老人来离婚。双方都很平静,互动也很自然,不像是有矛盾的样子。办完离婚证他们对我讲,离了婚他们还是要住在一起的,只因为他们是再婚夫妻,双方的小孩都担心将来的财产分割存在问题,他们宁可牺牲掉自己的婚姻,让孩子们放心。
还有一个高比例原因,是再婚家庭的养老问题导致的。两个老人再婚多年,各自有各自的小孩。原本两个原生家庭也能和睦相处,但随着一方老人失去自理能力,矛盾出现了。孩子们都不愿意赡养这个“后妈”或“后爸”,便只能各自将父、母带回去照顾。
不久前我们这里来了一对再婚的老夫妻,是双方孩子陪着来的。他们结婚已经30年了,男方瘫痪坐在了轮椅上。其间老人流口水不能自持,都是妻子下意识地伸手帮他擦拭干净,比子女照顾更加贴心。但他们还是办了离婚证,当天就被各自带回去了。走之前老人不断跟我们解释,他们不是因为感情不好才离婚的,希望我们不要误会。看得出,他们对这段婚姻关系无比珍视,但遇到的问题却也无比现实。
前些日子一对父母带着女儿来找我咨询问题。谈到婚姻观念时,年轻的女儿说了一句很耐人寻味的话,她说并不是只有走进婚姻,人生才算圆满。我一个人过好这一辈子,同样也是完整的一生。
我觉得很有道理。增加30天冷静期,也并不是为了要去拯救一段关系,而是要让每个人在这段关系里真正成长,过好自己未来的人生 |